大平台人才市场互动招聘会(提前查看参展企业招聘信息)

点击马上查看企业招聘岗位:场馆一 :每周五-光大会展中心西馆    时间:(每周五) 地点:徐家汇-漕宝路88号-光大会展中心(地铁漕宝路站下)  求职请进

 

点击马上查看企业招聘岗位:场馆二 :光大会展中心    时间:(每周六) 地点:徐汇区光大会展中心(漕宝路88号)  求职请进

 
企业订展 >>

搜索上海人才招聘会信息   8大上海人才招聘会场馆分布地图、交通、地址

  您当前的位置: 上海招聘会 >>企业参会问答 >>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校长朱崇掏真言:实急功近利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校长朱崇掏真言:实急功近利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时间: 2011-04-06 21:29 来源: 大平台上海招聘会 点击次数:7026

  风景如画的厦门大学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多年来,厦大坚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本版图片由厦大网提供)
 
 
厦大芙蓉湖。
 

今天,厦门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

90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美丽的鹭岛建起厦门大学。时光荏苒,几代厦大人励精图治,让厦大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日前,记者走进我国经济特区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厦门大学,专访厦大校长朱崇实。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朱校长与记者分享了厦大的办学理念,谈起了他对厦大学生和教师的期许,畅叙人才培养的路径……正致力于为中国培养一批社会精英的厦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因此,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接受社会的评价、市场的评价,关键在于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守得住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要有这样的一批人,他既要做今天的事情,要为今天的生活去打拼,同时还要有理想,拿出自己的精力、时间、爱好去做明天的事情,去想后天的事情,这就是理想!”

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一批社会精英

记者:厦大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厦大一直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您提出高校要培养社会精英,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是社会精英?

朱崇实: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厦门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定下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厦大是陈嘉庚先生在90年前创办的。当时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处在四分五裂、外忧内患的年代,正因如此,陈嘉庚先生非常希望厦大能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国家的解放和进步培养人才,他确定的办校宗旨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这是厦大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努力和践行的,在育人上,我们希望能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培养优秀人才。

这几年,厦大一直在提倡,中国应该有一批学校把培养社会精英作为自己的目标。什么是社会精英?我的理解是,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有非常高尚的理想,愿意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这些人又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周边每一个人去实现这个理想,这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是非常平凡的,但是他在平凡岗位上照样有着远大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群众去实现理想。举个例子,上海有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叫包起帆,这个岗位再平凡不过了,但是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了中国的“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就是社会精英。厦大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这样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记者:在培养社会精英中,厦大是怎么做的?

朱崇实: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陈嘉庚先生当年办厦大时不惜重金聘请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像郑贞文、鲁迅、林语堂、莱德、戴密微、萨本栋、傅鹰、王亚南、郭大力、卢嘉锡等都在厦大任教过,都是非常杰出的教授,厦大一直有这样的传统。这几年,厦大不断打造提升师资队伍,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品格、学识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教师队伍。第二,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育人环境,包括要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提供优秀的文化。厦大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打造提升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成长成才的环境和氛围。

急功近利的大学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记者:您怎么理解“钱学森之问”,在您看来,社会精英最需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朱崇实:钱老之问,是希望中国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好的。实际上,这是他从某一个方面对一批大学要把培养精英作为主要目标而提出了一个标准。

创新,是精英人才最应具有的一个素质。作为一个精英人才,要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地把前人留下的优秀遗产继承好发扬好,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但是,这对中国社会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有一批人不仅能够学习传承,还要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所以,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努力朝着这方面去实践探索。

记者:大家都明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却不容易,您觉得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存在怎样的症结?厦大在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中有何心得?

朱崇实:现在,有些大学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定位还不是非常准确。我认为,大学无疑应该适应市场的发展,即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要有一部分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高于市场,甚至引领市场,它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如果有一批大学是这样定位的,它就一定会更加目标远大、视野开阔。现在很难出创新人才,就是很多学校过于急功近利。

我觉得,创新人才一定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产生出来的,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我们只要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环境,真正把他们的兴趣爱好跟学习结合在一块,让他们自由成长,把潜能充分挖掘调动出来,此外,再加上好的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创新型人才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来。如果急功近利,恨不得三五个月就出大成果,创新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在人才的培养上,怎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潜能得到更好挖掘?在人才培养上,许多地方设定的目标,是从小学开始就是三好生,一直到了大学还是三好生。我常说,到了厦门大学每一个人都是优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更加自由去发展,不要追求啥都好,都是全能,这样的导向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产生的。

希望与国际同行竞争合作

记者:每所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您毕业于厦门大学,在厦大工作和生活了33年,您是怎么理解厦大的特质和精神的?

朱崇实:厦大是一所有自己特质的学校,我用8个字概括厦大精神,那就是爱国、革命、自强和科学。其中,散尽家产办厦大的陈嘉庚,代表的是厦大的爱国精神;在22岁为追求民主而献身的厦大学生罗扬才,代表的是厦大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为厦大呕心沥血的萨本栋校长,代表的是厦大的自强精神;翻译《资本论》的厦大老校长王亚南以及厦大校友陈景润,代表了厦大的科学精神。

记者:现在,厦门大学确定了一个发展目标“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呢?

朱崇实:这个目标有三层的意思:第一层,世界知名,所谓的世界知名,就是这所大学要融入整个世界,她所做的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是国际性的。我们要建成一所国际性的大学,这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有这样的一个追求,就是能够与国际上的同行在同一个舞台上相互竞争,共同合作,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第二层,高水平,我们要建成一所质量非常优秀、水平非常高的大学。第三层,研究型大学,这种分类有争议,但不管如何争议,我们把自己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就是希望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能够创新,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教师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让他们传输知识、传输文明,还要发现知识、创造文明,研究型的意义是创新。

大学是一个既宽容又严格的地方

记者:现在,厦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您觉得厦大的学生有什么共同点,何以如此受欢迎?

朱崇实:第一,厦大的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比较实在,工作比较踏实;第二,厦大的学生比较谦虚,谦虚就包容,就有团队精神,容易跟大家一起合作;第三,厦大的学生虽然实在、谦虚,但不迂腐,是属于最为开放、最为自由的群体之一,比较受欢迎。

记者:在许多厦大学生的眼中,厦大是一座以学生为本的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您还有个创举,就是和学生举行早餐会,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对于厦大的学生,您有怎样的期许和忠告?

朱崇实:大学是一个最宽容的地方,作为大学生是最自由的。学生在大学里面真的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在这里,你调皮一点、散漫一点都没有关系,但是离开了大学,这样自由的地方恐怕就没有了,你如果还是这样恐怕就要碰壁了。因此,我们就要教育学生懂得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准则,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告诉学生,你今天可能在大学里面比较自由散漫,你明天到了社会就不能这样了。所以,学校是一个宽容的地方,也是一个严格的地方。大学一方面要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非常严明严格的纪律。

前不久,我到台湾去,见到一位1948年毕业的老学长。他记得当年入学时,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就是这么严格!当年不像现在交通方便,有的同学在路上走了十天半个月,结果到了这里报到处关门了。萨校长说“你下个学期再来”,怎么求情都没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老学长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厦大校友在台湾做出了非常大贡献,确实是和厦大的一种培养、一种熏陶密不可分。

鼓励更多“易中天”走出校园传播知识

记者:厦大办学以来,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从数学家陈景润到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等。近几年,厦大的易中天教授更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而红遍全国,您是如何看待厦大教授这种“走出去”的现象?

朱崇实:易中天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普及工作,很多人都认为科普只有自然科学才有,认为人文科学好像没有一个普及的问题,其实也有,易教授就是在做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为什么他得到了这么热情的欢迎,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太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普及了。像易中天教授这样的教师在厦大还有很多,我们非常鼓励教授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各种方式贡献给社会。

记者:现在,对于厦大教授有一种这样的评价,认为他们谦虚内敛,但锐气不够,您怎么看?

朱崇实:我也有这种感觉。厦大不论是教师还是干部都比较内敛。不管是开什么会,只要有会议代表合影,要找厦大的人一定要到后排去找。这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我觉得它是好的,跟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价值观是相吻合的。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有些教授的确锐气不够、个性不够。要更好促进我们的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表达意见和诉求,而要想让学生做到,老师先要做到。我个人觉得,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下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

力争20%在校生都有机会到国外访学

记者:当今世界,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当中,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氛围日益浓郁,请您介绍一下厦大在这方面的探索?

朱崇实:厦大的教育是非常开放的,陈嘉庚先生常年生活在海外,因此他办这所大学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所国际性的大学,是能跟世界上其他高校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所大学,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视野,所以厦大的学生确确实实是相当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开始就有。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有几万名校友生活工作在海外,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我们秉承陈嘉庚先生定下来的厦门大学办学宗旨,近几年来一直在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加大学校与国际上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在厦大校园里有2000多名的外国留学生,每年我们也有将近1000名学生到国外访学,我们争取再过几年,20%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机会到国外去访学。厦大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与台湾香港澳门的一种天然联系,我们非常重视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厦大也是接收台湾学生最多的一所大陆高校,是跟台湾联系最密切的一所大陆高校。

记者:今年8月,深圳将举办第26届大运会,您觉得这一世界大学生的盛会将给深圳带来什么?

朱崇实:大运会是一个各国青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非常好的机会,这一盛会选择在深圳举行,不是偶然的。虽然深圳的大学不多,但深圳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国际化的新兴城市。这个盛会对于促进整个深圳特别是深圳年轻人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增强国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非常希望深圳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盛会中,以主人翁的姿态、主人翁的实际行动办好盛会,促进深圳更加国际化,与世界连得更紧密。

南科大将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样板

记者:前不久,您刚参加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举行的科技经贸人才交流大会,与深圳市签署《市校框架合作协议》和《研发中心落户深圳合作协议》,双方拟合作建设“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等重要科技平台,您怎么评价厦大与深圳的这些合作?

朱崇实:厦门大学非常重视跟深圳之间的合作。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深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有多方面原因,但谁都不能否认,最重要的原因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如果没有这一条,深圳不可能持续长达30年如此快如此好的发展。

作为一所重点大学,厦门大学理所当然要积极参与深圳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我们和深圳签署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都有合作的项目,相信这些项目可以做得很好。厦门大学在很多学科方面具有很强的力量、很好的优势,比如我们的经济、管理、公共事务、法律、海洋、环境、通讯、生物制药等专业,这些力量和优势都符合深圳发展建设的需求,我们有很好的合作条件,感谢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厦大教师发挥才干、参与深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记者:大学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计划进一步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您对此有何建议?

朱崇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确实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创办深圳大学,对深大建设发展投入很多资源,深大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进步非常快;深圳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引进国内著名大学到深圳干事业,成为国内著名高校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很多学校在深圳都有研究院,特别是深圳的虚拟大学园更是创举。现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智力和各种优质资源,刚在北京与几十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此外,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尝试,南方科技大学在深圳创办,虽然刚建起来,但我从学校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所设计的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眼光、非常值得钦佩的学校,相信经过若干年发展,她一定会成为深圳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样板。

记者手记

厦大未来

值得期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今天将迎来90华诞庆典。

在母校华诞之际回校采访,记者的心情是愉悦而激动的。美丽的厦大,沉浸在一派喜庆氛围里,芙蓉湖水波潋滟,厦大校长朱崇实的亲切笑容更是让远道而来的我感到温暖。

身为厦大学子,朱崇实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3年,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两个小时的交流里,他带着温厚的笑,谦和地侃侃而谈,既有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诸多内容的理性思索,又多番摆事实讲道理充满感性色彩。

在谈及厦大学生时,他总结了三个特点:踏实实干、谦虚包容、自由开放。他还多次呼吁,不要总以“三好”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到了厦门大学,每一个人都是优秀学生。”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体恤学生、以人为本的校长。为倾听学生的心声,他还创新设立校长早餐会,定期邀请学生共进早餐,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学校是一个宽容的地方,也是一个严格的地方”、“现在很难出创新人才,就是很多学校过于急功近利”、“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同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下为什么”……哲思和情感交融的话语,传递出朱校长对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精英的思考。作为名校校长,他洞悉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症结,不急功、不近利,和厦大教师们坚守着一所一流大学的理想,思考着明天、后天的事情,致力于培养出更多社会精英,当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彻时,一所大学的美好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校训,本身就包含了理想情怀,在迈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厦门大学将留下一串串足音铿锵。

朱崇实,1954年12月生,福建建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7月任厦门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金融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法》、《金融法教程》等多部著作。 (陈浪 摄)

作者:陈浪来源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