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人才市场互动招聘会(提前查看参展企业招聘信息)

点击马上查看企业招聘岗位:场馆一 :每周五-光大会展中心西馆    时间:(每周五) 地点:徐家汇-漕宝路88号-光大会展中心(地铁漕宝路站下)  求职请进

 

点击马上查看企业招聘岗位:场馆二 :光大会展中心    时间:(每周六) 地点:徐汇区光大会展中心(漕宝路88号)  求职请进

 
企业订展 >>

搜索上海人才招聘会信息   8大上海人才招聘会场馆分布地图、交通、地址

  您当前的位置: 上海招聘会 >>招聘会Tips列表 >> 《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

《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

 尊重超越薪资,成为理工科人才的职业发展动力 

——GE发布《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

      2013GE科技节日前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此次GE科技节的重头戏,《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发布得到了广泛关注。白皮书通过对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理工科人才及部分领袖的视角调查,揭示了理工科人才在职业生涯初期阶段所面临的障碍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尽管强烈认同自身的职业价值,但理工科人才的期望值与职业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白皮书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理工科人才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认同感较高,但很多人才仍然较难收获成功和可持续的职业生涯。为了满足理工人才的职业期望值,并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几率,需弥补的差距有尊重和声望、实践技能、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三方面。 
 
一、尊重和声望 
 
尊重和声望是受访者选择理工科职业的主要原因。理工科人才认为自己是中国社会的宝贵资产,但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更全面的认可和尊重。 

       三分之一受访的理工科人才将“因工作成绩而得到家人和其他工程师的尊重”作为其终极目标,这一观点在25岁以上、41岁以下的工程师中所占比例尤重。仅10%的受访者表示其终极职业目标是获得最高收入和最高的地位。 
 
二、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虽然理工科人才强烈认同自身的职业价值,但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理工类职业未能提供其足够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应得的收益。
 
44%的受访者表示为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将考虑改变工作岗位,91%的受访者会考虑出国寻找更好的机会;而在没有晋升到管理层的受访者中,有96%的人希望未来能够转到管理岗位。 
 
不过白皮书的调查也清楚地表明了理工科人才对其职业的认同感——8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下一份工作能提供与管理岗位相当的薪酬,他们仍会选择继续从事工程师的工作。 
 
三、实践技能 
 
理工科人才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基本符合他们的期望值,但在工作之后,期望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却日渐明显。48%的受访者表示大学所提供的理工科教育让其掌握了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但大学教育偏重理论,实用性不足。 
 
而技能短缺并不仅限于大学教育阶段。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工程师认为当前雇主未能帮助他们发展如下领域的技能:财务技能(26%)、创新能力(22%)、领导力(20%)、管理技能(18%)以及数学技能(16%)。 
 
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帮助他们发展如下能力:技术能力(57%)、管理技能(57%)、创新(55%)、领导力(50%)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4%)。 
 
27%的工程师没有职业导师。39%的工程师认为在工作中没有导师给工作满意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在刚毕业和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理工科人才中尤为显著,仅次于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在导师指导方面,理工科人才认为企业最需要为此负责,并认为跨国企业为此提供了最佳继续培训的机会。 
 
工程师的期望值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表明中国的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更广泛的合作,提供可持续的学习机会、对工程师的管理能力、领导力和创新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给予支持,以吸引并留住理工科人才。 
 
GE针对理工科人才的发展已率先与多家大学合作,支持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其中包括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通过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同时GE创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实践基地,选派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大三级以上学生,到GE进行专业实践或在职学习;GE提供海外实习机会;提供在校大学生职业见习机会;为10所大学创新技术基金奖鼓励创新。 
 
在针对理工科人才职业培训方面,GE对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人才均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如针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领导者培训项目:爱迪生领导力培训项目(EEDP)、生产运营领导力培训项目(OMLP)。对于在职工程师,GE为有志于科研与技术开发的理工科人才提供了技术人才发展路径(TCP),从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两方领域提供清晰的上升空间和职业发展平台。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智诚(Mark Hutchinson)表示,GE更为推崇80%的在职岗位实践(on jobs)和20%的学习(learning)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这样的方法对理工科人才在工作中的提升更有裨益。 

此外,针对白皮书所提出的理工科人才重视并且需要职业导师来引导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的观点。GE认为,导师制度能是理工科人才切实收益,并将在弥补三大差距中发挥重要作用。GE中国于今年启动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导师计划,GE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程静女士介绍说,GE中国以自愿招募的形式,在其内部网站上公开了200多位导师的资料,除专业技术背景外,还包括了导师的专长及爱好等,让员工自由选择导师。 
 
关于《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 
 
《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由GE委托Edelman Berland在2013年4月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对中国重要意见领袖的一系列深度采访,以及对1000个工程师的在线调查。参与问卷的工程师包括两年之内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参加工作3—9年的工程师。(完)